9999js金沙老品牌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冬日萧索迅速褪去,田野里涌动着勃勃生机。开春了,农民们都有着怎样的期盼?带着疑问记者走访了石家庄市部分农民……
一盼:农资价格降下来
市场“净”下来
赵县徐家宅村民王立明,去年秋天种了20亩小麦,他掰着手指给记者细算了一堆成本账:每袋尿素比2010年涨了12元,磷酸二铵每袋涨价40元,机耕机播每亩分别同比增长10元。每亩小麦的成本合计同比增长71元。
“而现在小麦、玉米、大豆的市场价格却没同比上升,让我们这些种地人感到有点不理解。”王立明说,他的20亩地,总共有7块,最大的有5亩,最小的地块才7分,这些零碎地块的收种费用人家根本不论亩算,7分地也要收1亩的费用。这无形中又增加了生产成本。
韩村镇农民张立夫说:“农资涨价,那是全局的事,咱左右不了大局,而这农资市场的乱象却让俺一头的雾水。”张立夫告诉记者,每年一到秋种时,大街小巷,村村寨寨到处都是卖化肥的,有的说是厂家直销,有的吆喝着假一赔十,有的连个招呼都不打就把化肥送到了家门口,你说要还是不要。“乱,乱得叫俺农民心里没有底。”
深有同感的还有种粮大户李素敏。李素敏认为,整治农村农资市场乱象,不仅要开展农资下乡宣传、送法下乡、放心农资产品推介、假劣农资产品展示和集中销毁等活动。还要开展农资一体化服务。把大力推进农资连锁经营作为“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工作的有效载体,要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
二盼:把“农技下乡”
变成“农技驻乡”
在记者调查采访中,不少农民说他们期盼着农技下乡能够既送“技术”又送“实践”。目前,有些农技人员下乡喜欢搞花架子,在村里转一转,在田边看一看,送几本科教书,或者在培训班上照本宣科,说几句大话、空话就走人,这种农技推广人员,是不受农民欢迎的。“农技人员必须深入田间,在实践中手把手教农民怎样栽种、怎样管理,让农民吃透技术、领会技术、消化技术,让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农民实实在在的收入。”王立明说。
种粮大户李素敏认为:“应把"农技下乡"变为"农技驻乡"。目前技术下乡这种短期服务已经不能满足农民需要,他们真正需要的是贯穿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科技服务。”“最好是建立农业技术驻村服务点,长期指导当地农业技术生产,推广应用农业科技知识成果;或者开设"三农"科技信息服务"绿色通道",建立农村24小时服务热线;也可以培养一批农村科技"二传手",成为"常住"在农民身边的"土专家"。”李素敏认为。
三盼:“新农合”
真正成为“民心工程”
面对这些年各种农村政策所带来的实惠,农民朋友们对“新农合”也提出了他们的新期盼。
“部分乡镇卫生院,作为"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为自身经济利益,存在片面追求药品差价,给农民开高价药问题。"不选对的,只选贵的",这极大地损害了老百姓的参合热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乡干部感慨道。
据了解,现在乡镇中心卫生院医务人员基本上都拿“旱涝保收”工资,部分医务人员存在干不干事都是拿同样的钱,不愿再承担风险的思想。“过去像剖腹产这样的手术,在乡镇中心卫生院一例手术只需3000多元就能做好,而现在多数乡镇医院都把这项业务推到市、县级医院,在县医院农民至少要花7000元以上。”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村干部说,现在稍有风险的病人乡镇中心卫生院就把他们推到市县级医院,谁都不想承担医疗风险。
近年来,国家下大力气推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目的就是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帮助农民从“看病贵、看病难”的困境中走出来,让农民看得起病、拿得起药。然而,部分医院、医生开大处方、高价新药、诱导患者接受超常规检查等现象非常普遍,已成为医疗卫生行业的“潜规则”。
因此,农民普遍反映:“合作医疗好是好,但是水涨船也高。小病当作大病治,各种检查少不了,报销不抵药价高。”农民期盼,“新农合”能真正成为农民的“民心工程”。(赵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