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9js金沙老品牌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又是一年春耕时,农民们又开始忙碌起来了。跟他们一起忙碌的,还有各地农业部门的执法人员。伴随着农资产品的热销,蛰伏了一个冬天的农资制假售假行为也“春风吹又生”,与执法部门玩起了“猫和老鼠”的游戏!
农业执法部门年年都在打假,力度不可谓不大,毅力不可谓不足,执法成果不可谓不丰。然而成果愈是丰硕,愈是反映出一个严峻的现实:制假售假似乎永远赶不尽杀不绝,甚至作案手法还越来越高明,假货仿真程度越来越肉眼难辨,这给农业执法带来了很大难度。难道假农资就成了一个无法切除的毒瘤,只能这样被动地年复一年的制假、打假、再制假、再打假吗?答案当然是:不!
要让假冒伪劣农资彻底退出市场,笔者以为当下须从几个方面做起:
一是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标准,要加大对制假售假者的惩罚力度,进一步提高违法犯罪成本。制假售假屡禁不绝,很大的一个原因是违法犯罪成本太低。按当前法律规定,违法生产货值金额超过15万元才具备移交公安机关的条件。于是一些精明的小生产者就会钻这个法律空子,一旦产品货值金额满14万元就立刻发货并销毁记录。这样即使被查获,面临的最严厉处罚也不过是停产、罚款、没收非法所得,然后换个地方另起炉灶。这样一来,如果达不到移交公安机关的条件,就很难追查到产品流向,只要下游客户还在,造假者“东山再起”就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这样的现象,靠打假是肯定打不绝的,只有通过法律制度的完善来杜绝。
二是建立健全打假的日常运行机制,使之成为常态。运动式的集中打假固然有其积极意义,比如能在短期内取得市场整顿成果并形成对违法者的威慑力等等,但打假一旦形成规律,反而会让违法犯罪分子钻空子,只须躲过风头就可以继续作案。因此只有建立起打假的长效机制,保持随机性的日常抽查,一旦发现制假售假就追查到底,才能最大程度上杜绝制假售假行为的反复滋生。
三是要提高农资经营者的准入门槛。从笔者接触的农村基层的经销商来看,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有些经营者自己对假农资的辨识能力都十分有限。对于这样的经营户,执法人员有时候也很无奈。提高准入门槛,首先要提高经营者的门槛,要求与其职业在文化知识、法律知识、专业知识等方面相匹配,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四是加强农资打假、维权知识的宣传力度,并且要让宣传真正深入到农村中、到农民中去。现在的很多培训、宣传活动都是针对经营户,但是把农民组织起来学习却是少而又少。这里固然有人力物力方面的困难,但是农业部门也可以借助一些社会力量,比如学校学生、志愿者等等,尽可能多搞一些公益性的、形式活泼多样的打假宣传活动,这样就可以扩大社会影响,让假农资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只有农民都学会辨识假货、拒绝假货,才能从根本上铲除农资造假生存的土壤。
总而言之,农资打假不应流于形式,更不能囿于相关执法部门。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维护农民利益,确保粮食安全应该成为全社会共识,打假这项工作也有待更多的人员来参与。
上一条:全球化肥需求进入平缓期下一条:全球化肥需求进入平缓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