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9js金沙老品牌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2010 年3月4日下午,在政协经济组和农业组联组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对宋丰强委员的“九盼”一一作答,对除“盼农资价格跌一跌”外的其它“八盼”均表示支持。在谈到农民盼化肥等农资价格跌一跌时,温总理说:“这一点,我不敢保证,因为农资价格是和大宗商品价格联系在一起的。我可以向你保证,政府对农资价格上涨实 行补贴。农资价格上涨幅度大的时候,补贴会增长。”
化肥价格形成市场化改革的方向
上 届和本届政府对“三农”问题的关注程度高于往届,连续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姓“农”就是一个写照。为保护农民利益,对于化肥这种重要农业生产资料,多年来 政府实行鼓励生产、限制出口、价格管制、专营等“计划性”政策,并对生产和流通环节实行财税优惠。在保障供应的前提下,国家有关部门一直在推进化肥流通体 制和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
这 次,温总理只保证对农民实行补贴,而不敢保证化肥等农资价格的下跌,这是当前中国化肥等农资市场化改革的现状和方向决定的。2008年年底,国务院常务会 议研究确定了“化肥改革国六条”,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化肥价格形成机制成为改革的方向。自2009年年初以来,国家取消化肥价格限制措施的同时,通过进出 口调控、淡季储备、完善农资综合补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等一系列措施,既促进了化肥生产和流通行业的健康发展,又保护了种粮农民的利益。
“化肥改革国六条”的各项措施已经落实,农民的利益不会因为化肥价格的市场化而受到损失。接下来,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价格改革的大背景下,减少化肥生产流通环节的气、电、运、税等优惠政策的步伐可能会加快。
天然气和电力价格改革箭在弦上
不 断深化资源性和能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是当前政府着力推进的一项重要改革内容。天然气和电力产品具有资源和能源的双重属性,市场化改革的迫切性尤为突出。由 于种种历史原因,中国天然气价格明显低于其它能源产品,并实行民用、工业和化肥生产三档销售价格。为了改善能源结构,从中亚、俄罗斯等地大量进口天然气成 为国家能源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理顺进口天然气与国内天然气的价格矛盾,2009年国家发改委牵头对天然气价格改革方案广泛征求意见,改革方案已 经上报国务院。新的电力价格改革也在酝酿。2009年四季度,国家发改委和电监会在《关于加快推进电价改革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提出了销售电价环 节的改革思路,继续优化销售电价分类结构、减少交叉补贴,建立有利于节能减排、引导用户合理用电的销售电价体系。
对化肥用气说,气价改革就意味着涨价。2005年年底启动的天然气价格改革方案中,单列的化肥生产用气优惠档价格明显低于工业用和民用天然气。据《农资导 报》报导,2008年国内225家氮肥生产企业中,以天然气为原料的有69家,所用气量约100亿立方米,其中享受政府优惠价格的气量为70亿~75亿立方米。2008年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合成氨产量约1000万吨,占总产量的20.1%;天然气为原料的尿素产量占总产量的28.5%。 2009年6月,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川气东送天然气出厂价格和沿线管输费标准中,没有为化肥用气单列优惠档价格,这被认为是新一轮改革的开始。目前,西气东 输二线已经将中亚天然气输送至国内,天然气价格改革方案呼之即出。种种迹象表明,在新的方案中化肥用气的价格必将上涨,而且涨幅较大。尽管2月11日国家 发改委等10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做好2010年春耕化肥供应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继续对化肥生产用气实行优惠政策”,但是与去年通知中“保持现行优 惠政策”相比,并不排除继续对化肥用气实行优惠而减少优惠幅度的可能。
对化肥生产用电来说,电价改革也意味着涨价。现行化肥生产用电价格明显低于一般大工业用电价格水平,部分省份执行近“半价”的优惠幅度,长期大量补贴化肥用 电。以安徽省为例,2004年取消了化肥用电指标后,化肥生产用电量增长迅猛,远远高于其他类别用电增长水平。按照化肥生产电价与大工业电价差价测算,安 徽全省每年需向化肥企业补贴金额达11.4亿元,江苏则达22.4亿元。为了减少交叉补贴,新的电力价格改革方案将减少化肥生产用电的优惠幅度。
2010年3月5日,温总 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将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列入重点抓好的工作内容。天然气和电力价格新一轮改革有望年内启动。
化肥优惠政策的负面效应突现
享受着多种优惠政策的中国化肥产业,向中国农民提供着相对低价的化肥(尤其是氮肥、磷肥)产品。正是由于相对的低价,中国农业在氮肥等化肥施用量方面明显高 于国际平均水平。中国人民大学温铁军研究团队在2010年1月发布的《氮肥的真实成本》报告中指出,我国化肥氮的平均利用率仅为30%~35%,高产地区甚至低于30%,而流失率高达52%~60%。据统计,中国每年因不合理施肥造成1000多万吨的氮素流失到农田之外,直接经济损失约300亿元。氮肥的过量使用明显具有多重负外部性:不仅使得肥效急剧下降,以至于威胁到中国的长期粮食安全,而且既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从2010年2月9日公布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普查公告》中,我们可以看到: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突出;种植业总氮流失量占全国总氮排放总量的34%;种植业总磷流失量占全国总磷排放量的26%。全国污染普查的结果说明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和种植业施用化肥导致污染问题的严重性。
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研究团队最近在美国《科学(Science)》 杂志上发表的《中国主要农田土壤显著酸化》一文指出,中国主要农田的土壤在过去20年间发生了显著的酸化现象,罪魁祸首恰恰是最主要的化肥品种——氮肥的 过量施用。研究团队成员张卫峰说,过多施用氮肥造成土壤酸化的背后,还隐藏着巨大的环境污染和健康风险。氮肥施用过量,会使地下水的硝酸盐含量超标;氮肥 对湖泊河流富营养化“贡献率”也颇高;过量施用氮肥产生的氧化亚氮比二氧化碳具有更大致暖效应的温室气体,具有促进气候变暖和破坏臭氧层的双重作用。
多方建议减少化肥生产流通环节优惠
过量施用化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化肥价格偏低,农民不愿意改良施肥方法和减少施肥量。温铁军研究团队在《氮肥的真实成本》中提出了减少对氮肥生产和流通行业 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的建议。减少补贴后,化肥成本和价格适当提高,农民会更重视施肥方法的改进,并更合理、节约地施用化肥。
同样,张福锁在接受《新世纪》 记者采访时也建议不要再给化肥工业补贴。借鉴国际上荷兰等国家的成功经验,政府一方面要逐步通过立法的形式来控制氮肥的施用量,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广养分资 源综合管理等技术来提高氮肥的利用率。针对当前农民没有动力来减少化肥施用量的情况,张福锁认为,当务之急政府要引导农用合理用肥、用好肥,而不是鼓励多 用肥。政府不要再给化肥工业进行补贴,使化肥价格适当上涨,就是一种政策引导。
据《中国农资》消息,全国人大代表刘建文在两会期间上交了“取消化肥行业增值税优惠的建议”提案。
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在2009年年初启动化肥价格形成市场化改革时,“暂时保留”了化肥生产流通环节的各项优惠政策。目前,进出口调控、提高粮食收购价、商业淡储、农民直补等政策基本完善,过渡期内要逐步减少优惠补贴。
用 原农业部副部长路明的话说,建国以来全国有2亿吨化学物质用在土壤中,我们常引以自豪地讲,我们用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22%的人口,但实际上我们用了 世界上35%的化肥。化肥生产流通环节的优惠政策为保证国内化肥供应、服务中国农业所作的贡献不容置疑,但是综合考虑能源战略、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和农业 可持续发展,这些有“计划性”特色的优惠政策逐步减少直至取消的方向越来越明晰。
温总理明确表示不敢保证化肥等农资价格的下跌,也许意味着化肥生产流通优惠政策随着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而逐步减少的进程会加快。
(李昊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