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错峰限产将陆续启动,多地明确:工业企业停限产避免“一刀切”
发布时间:2018-11-13 阅读次数:3540次
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预报显示,从11月11日开始,京津冀区域中南部污染物将加快积累,预计13日到15日京津冀区域可能又将迎来一次区域性中至重度污染过程。
为了确保空气质量不被陆续启动的供暖和相对夏秋季节更差的扩散条件所拖累,各地本月中将启动错峰生产等措施。去年这个时候,一些地方曾因出现地方要求采暖期“工业企业一律停产限产”的情况,也出现了“未完成供暖煤改清洁能源改造就一刀切禁止燃煤取暖”的问题。为此,在今年新一个秋冬大气污染治理攻坚期到来后,生态环境部及相关部门已提出明确要求,各地要坚决杜绝“一刀切”。
今年是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的第一个秋冬季,目前,生态环境部已经会同相关部门发布《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而“地方版”行动方案也应密集出台。值得关注的是,无论是生态环境部还是京津冀各城市,都将禁止“一刀切”的要求放在了重要位置。比如,山西省太原市明确对钢铁、建材、焦化、铸造、有色、化工等高排放行业,取消统一的限产停产比例;河北则提出,仅对污染物不能稳定达标排放,不符合现行行业产业政策,或未按期完成2018年-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改造任务的,全面停产治理;天津按行业对企业进行了分类,再结合企业是否有环保行政处罚、是否有淘汰限制类装备、是否涉及民生等指标实行差别化停限产措施。
天津市环保局大气环境管理处处长杨勇说,按照这一方案,停限产企业由去年393家调整为预计不超过50家。如原料药和农药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达到地方排放标准50%以下的,不予限产;70%以下的,限产30%;仅满足标准的,限产50%。天津所有的工地要严格落实“六个百分之百”的扬尘防控要求,如果工地没有落实,要先停后治,整治到位且通过验收之后,才可以复产。
既要对污染企业坚决“切一刀”,又要避免“一刀切”,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表示,核心是要抓好“是否污染”这个关键。对于具有合法手续且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企业,不得采取集中停产整治措施;对污染较重的企业,会提出整改意见,给出整改时限,只有对治理无望甚至拒不整改的企业,才会依法坚决予以关停。
刘友宾同时强调,涉及供暖等保民生任务的,应该进一步加强民生保障。坚持以保障群众温暖过冬为第一原则;坚持以供定需,以气定改;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同时,做好应急预案,切实做好“压非保民”工作,确保群众安全温暖过冬。
要确保供暖和治霾两个民生都有保障,有序推进煤改清洁能源取暖仍是关键。河北、河南、山东等地今年也继续扩大了“电代煤”“煤改气”工程改造,山东聊城开发区市政管理局局长李瑞邦说,相比以往,今年他们更看重天然气公司的工程改造“保障”力度。要确保竣工一个,验收一个,通气一个。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供热办主任王爱民表示,经过这几年推进清洁能源改造,北京城镇的清洁取暖率现在达到了100%,农村地区大概超过80%,总体北京的清洁取暖供热比例达到了97%。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建议,未来要保障严禁环保“一刀切”的措施落到实处,必须实行权力清单式管理,并将措施与标准向社会公开。
生态环境部强调,在去年秋冬季PM2.5下降的25%比例中,因气象条件较好的贡献大概占比1/3。今年在正常气象条件下,要确保完成秋冬季攻坚行动方案确定的PM2.5浓度下降3%的目标,实际的空气质量改善任务为11%以上。刘友宾表示,经过去年的攻坚行动和整体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以后降低1微克会越来越困难,需要比以往下更大力气。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特别是立足结构优化调整,着力建立污染减排长效机制,依法依规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