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推出的《中国农资》记者在安徽枞阳县洪灾地区的采访报道,不仅介绍了灾区农业和农资的情况,还发出农业保险服务亟待补位的呼吁。无独有偶,一篇关于安徽亳州地区种植大户因市场变化和自然灾害陷入困境的旧闻,近几天再次被人放上新媒体。在今年洪灾与国家粮食价格政策调整相叠加的背景下,农业保险再一次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今年入夏以来,灾害天气对农业造成了不小的影响,部分地区的农民受灾严重。国难思良将,人们更希望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农业保险能为农业和农民筑起一道坚实的防洪提。
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据报道保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业保险2004年开始试点,2007-2013年7年间,我国农业保险累计提供风险保障4.07万亿元,向1.47亿户次的受灾农户支付赔款744亿元。2013年中国主要农作物承保面积突破10亿亩,水稻、玉米、小麦三大口粮作物的保险覆盖率分别达64.9%、67.3%和61.8%。但为什么我们感到农业保险脚步蹒跚呢?一是我们的农业保险覆盖率还需要极大提升,达到像美国那样90%的农业保险覆盖率,我们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二是中国地域广阔,农业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很高,但农民的保险理念还比较滞后,这里面有保险业自身的问题,也有农民对保险的认识和接受程度的问题。比如记者采访的枞阳县,整个县城90%的农户没有参与农业保险;三是农业保险政策在落实执行中出现走样。开头提到的那篇旧闻中说,亳州的温先生2010年开始流转土地种植蔬菜和其它农作物。第一年没经验,第二年遭遇病虫害,第三年又赶上冰雹灾害,第四年小麦赶上前旱后涝减产。赔了许多的温先生可能是个个案,但其中暴露的问题值得关注。比如当地指定的保险公司约定要对受灾农户按一亩地10元标准赔偿,但一直没落实。
几年前,中国保监会领导就表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农业保险市场,中国农业保险覆盖率有待提高,并支持外资进入农业保险市场。但人们都知道农业保险的风险很高,而收益有没有其他险种高,因此中国农业保险这块蛋糕未必有那么诱人的香气。因此,最靠谱的办法还是立足我们自己。专家建议要从两方面提高:一个是服务方面,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和覆盖率,巨灾风险机制还有待形成。二是在经营方面,要解决好经营的合规性、承保理赔环节的风险管控还有后续服务方面存在问题。还要多学习吸收国外先进国家农业保险的经验。比如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时调整农业保险经营模式,比如如何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等。还有一条重要的经验,构建完善的农作物再保险机制。由于农业保险低保额、低保障、高风险、高赔付、高成本,需要构建农业再保险体系来分散农业风险。
容易受伤的农业需要农业保险,需要全社会的关注。